
七十八歲才開掛的人生
胡國珍(438年—518年),字世玉,安定臨涇(今甘肅鎮(zhèn)原縣)人,北魏靈太后之父。安定胡氏世為大族,人才輩出,但胡國珍一支則應是較為普通的士大夫家庭。自胡國寶、胡充華(靈太后)之后,其家門成長為盛極一時的豪門外戚。
胡國珍祖父胡略,在后秦姚興時任平北府咨議參軍;父親胡淵,是胡夏赫連屈丐的黃門侍郎。拓跋珪攻陷統(tǒng)萬城,胡淵便投靠了北魏,因而得任河州刺史。總體來說,胡略、胡淵職位相對不高,且以偏安政權(quán)內(nèi)的文職為主。不過由此來推理,其家族崛起的契機,應是在姚興大力獎掖文化時,胡氏子弟因博學而被引用;其進入胡夏政權(quán),應是后秦滅亡后的轉(zhuǎn)換門庭;其改投北魏,則奠定了胡氏崛起的根基。
胡國珍早年之事,我們僅知道他少時好學,“雅尚清儉”(《魏書?胡國珍傳》)。這些信息只能說明,胡國珍是一個清靜自守的文人而已,未見其他特異之處。從他娶妻皇甫氏來看,安定胡氏的權(quán)力范圍有限,其人望很可能僅限于隴右或安定區(qū)域內(nèi)。但胡國珍有個好妹妹——“僧芝”,和一個“好女兒”——胡充華。僧芝擔任比丘尼統(tǒng)(國內(nèi)尼姑的大統(tǒng)領),她進宮講解佛法時,推薦了侄女,胡充華遂得入宮。之后,胡充華被宣武帝元恪封為承華,十年后生下了元詡(即后來的北魏肅宗),晉升為充華。再后來,元詡繼位,胡充華母憑子貴,攫取了最高統(tǒng)治權(quán),臨朝聽政,成為史上著名的垂簾聽政的女性之一。在統(tǒng)治的早期,胡充華積極有為,晚期則極盡荒淫之能事,對此,史家有嚴厲的批判。
胡國珍是命運的寵兒。景明元年(500年),胡充華入宮,已年過六旬的胡國珍成為國戚;延昌四年(515年),其外孫元詡登皇帝位,封胡國珍為光祿大夫;同年,胡充華扳倒高太后,臨朝稱制,七十八歲的胡國珍就徹底地時來運轉(zhuǎn)了,“好運來了擋不住”,他封爵屢加,官職頻晉,特權(quán)越大,起初加侍中、封安定郡公、給甲第,然后就“入決萬機”,接著進位“中書監(jiān)、開府儀同三司,侍中如故”。中書監(jiān)是實質(zhì)上的宰相了,當然要判決“萬機”了。
為了讓胡國珍這個“暴富”的宰相成員平等而體面地參政,胡充華專門為他“給步挽一科,自掖門至于宣光殿得以出入,并備幾杖”。即便這樣,胡充華還覺得不夠尊榮,于是“熙平初,加國珍使持節(jié)、都督、雍州刺史、驃騎大將軍、開府”,在任宰相的同時,“示以方面之榮”。這是美好的異想天開。歷史上哪一位宰相,能在主持朝廷工作的同時,還能兼任地方大員、處理地方政務?這簡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。既然這樣不行,那就想別的辦法以示尊榮:“遷司徒公”。一般而言,司徒足夠尊顯了,加一個“公”字,雖非創(chuàng)制,但亦屬罕見。胡充華為了尊榮老父,敢于鑿空萬古、橫斷眾流,堪稱“大手筆”。
胡國珍另一個幸運點是,他享年八十歲,就去世了。在他去世之前,胡充華的統(tǒng)治相當有效,體恤民生,澄清吏治,抑制豪強,完全是女強人的鐵腕政治。而在他去世之后,胡充華荒淫無度,丑不堪聞,北魏政局也終于土崩魚爛。這些荒唐往事,胡國寶沒有機會看到;或許他不愿意、也羞于看到。
胡國珍還有一個幸運點,就是死后的備極哀榮。一般而言,正史很少詳細記載一個人死后的安葬情況,可對胡國珍,《魏書》《北史》都不吝筆墨,大段記述胡充華如何破格破例地為其發(fā)喪等情況。這顯然是隱含批判的“春秋筆法”。
正如魏收在傳記末尾的議論:“蓋由進不以禮,故其斃亦速。”言下之意,胡國珍坐火箭般的遷升,完全不合禮法,故其興也勃,其亡也忽。很顯然,胡國珍的超擢,人人都看在眼里,都知道這樣的好運不會長久。這位六十歲之前毫不起眼的老人,居然在七十八歲之后好運開掛,位極人臣,備極哀榮,實屬千古罕事。(執(zhí)筆:清輝編輯:王麗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