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興三隴文教“石夫子”
“是成紀數(shù)千年靈秀所鐘,能傍尼山拜日月,倘孔門二三子淵源不絕,庶幾中國有乾坤。”這是近代蘭州學者劉爾炘撰寫在五泉山的一副對聯(lián),寫的是隴上文化教育的開創(chuàng)者石作蜀。石作蜀出生在今甘肅甘谷,自幼胸懷遠志,仰慕孔子。成年后,不遠萬里徒步東魯,投身孔門,得圣人教育和熏陶,身通六藝,為孔門“七十二賢”之一。學成后,他摒棄效命王侯、博取富貴的機會,毅然返鄉(xiāng),興學育人,傳播儒學,教化鄉(xiāng)民,移風易俗,一生致力于追求真理、傳播知識、踐行美德。
石作蜀秉承孔子“有教無類”的教學理念,讓更多的人有機會接受教育,三隴因之而文教大興,人文蔚起。《伏羌志》載,石子“唐封石邑伯,宋封成紀侯,明去封號,稱先賢,從祀孔廟!鼻宕鷧强勺x曾題聯(lián)贊曰,“梓里訪遺蹤,看空庭草碧,荒;ㄒ,何處是唐封宋贊;杏壇親教澤,聽渭水鶯啼,隴山鳥語,此中有化雨春風”。石作蜀可謂甘谷先祖、隴人驕傲,為后世景仰,被尊“石夫子”。在今天的甘谷縣文化廣場,有
稿源:黃河清風 編輯:張艷玲